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股票配资网-独家提供
【4】挖机的“首创”
2022年1月8日,考古队新发现了一处遗址点,在高胥村的一处自然山岗上,岗顶海拔205米。
一眼望去,整个山岗地表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原始瓷片和陶片,还有原始瓷豆等小件,甚至还有大片较集中分布的原始瓷罐等。
考古人员在山岗西坡坡脚发现了一处坑状遗迹,坑底有鹅卵石,但依然没有发现文化层堆积。遗址平面近椭圆形,面积约40000平方米,很大。
这个点,命名为门前山遗址。
位于坡脚的深坑墓
因为云和县工业园区沙溪区块高胥移民地块开发工程建设,陈明辉和队员发现遗址时,挖机已经进场,在清理植被,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展开剩余96%之前调查采集到了那么多陶片和原始瓷,他初步判断应是西周的。但是,他怎么找都找不到地层,也找不到遗迹。而这里是县里的重点工程,要做工业园区。
他有点纠结。叫停还是不叫停,挖还是不挖?
第二天,陈明辉和杨克新去福建浦城考察。福建的区域调查和考古发掘做的比较早,和丽水很像,遗址都在山上,尤其是闽北,往往一个流域调查,每个县就能够发现几十上百个点,这些遗址绝大部分也没有文化层,但很可能就是墓葬。
他和闽江学院教授黄运明说起这件事。
很可能是一处墓地。黄运明说。
陈明辉又给同事黄昊德看了门前山采集的器物,黄昊德确认,属于西周时期。这处遗址很可能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
陈明辉心里有底了。“就算没有文化层,不是居住类遗址,墓葬也必须得挖。”
他和杨克新商量后,马上联系叫停了施工,两个人第二天就赶回了云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云和县文物保护中心立即对门前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一开始,大家就用常规布探沟的方式。首先对暴露在西坡坡脚的带鹅卵石棺床的M1进行了清理,同时在山顶顶部布设2米宽的长探沟一条,探沟内发现两座墓葬(M2、M3),这三座墓葬均为土坑墓。
M2
预判是对的。但是,更大的问题来了。
整个山岗都散落有原始瓷片等遗物,且山岗顶部和坡脚均有明确墓葬,考古队推测,整个山岗可能都会有墓葬分布。
墓葬这里一座,那里一座,探沟挖了知道是墓葬,那探沟以外的地方怎么办?探沟无法全部覆盖,难以通过勘探的方式全部确认,肯定会有遗漏,也不可能把整座山都布上探方发掘。
考古圈有一句话,想得到,才能挖得到。考古不是按部就班的机械工作,考古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是决定性的。
挖机已经停止了作业。陈明辉看着挖机——能不能用挖机给整个山头清表?
啥意思?
面对山地遗址,在拟开发建设的区域,在无法通过勘探和长探沟发掘掌握遗迹分布情况的前提下,先用挖机清除表土,相当于对遗址进行全面透彻的勘探。考古队再刮面寻找遗迹,对遗址进行“重点勘探”,然后再发掘。这就改变了此前设定的探沟式发掘的工作方法。
挖机也做了“定制款”,爪子全部改成平铲,而不是原来的齿状。
一个多月,门前山剃了一个美美的光头,清表面积约20000平方米。发现墓葬的位置后再进行正式发掘。通过前后近3个月的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随葬品19件。
请注意,这是丽水地区第一次发掘无文化层的遗址。
门前山挖机清表后遗迹
2021年开始,考古队陆续对19处先秦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清表、抢救性发掘或小规模试掘。这种全新的田野工作方式在后续云和独山、坝头、杨柳河和庆元小熊山等好川至西周时期的无文化层遗址的发掘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也成为丽水地区遗址发掘的一种主要方式。
清表一般要花多少时间?
“小的一个月,大的三五个月。独山遗址清表花了三四个月,发掘只是一两个月,遗迹找到之后就很快。”
挖机一边清表,考古队一边刮面。每天的日常动作,是这样的。
但是,花了三个月清表后,可能依然什么都没有发现。
陈明辉统计了一下,目前丽水地区经过大规模清表的遗址有15处,其中10处没有发现任何先秦时期的遗迹,比例高达66.7%。
一场空的概率很高。
陈明辉说,这主要和遗存的保存情况有关。但是,“只要有线索,就要给它找出来。只要挖机进场,我们就要盯。”
这或许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考古,完全不同。我们用了那么大的篇幅在讲述考古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发现,是高光时刻,但发现之前,如何发现学术敏感地带,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前提,也是不被大众看到的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常怀颖说,南方山地调查很困难,植被茂密,又缺乏厚实的堆积。如何在山上找遗存,如何去判断遗址点,哪些是原生堆积,哪些是次生堆积,浙江考古建立了如何在山地区域开展调查、辨识堆积性质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在陇南、晋陕高原开展工作也有启发。
门前山遗址也是丽水地区第一次发掘的西周时期墓葬,填补了西周时期墓葬发掘的区域空白。截至2025年,丽水地区区域系统调查中发现的西周时期遗址达到200多处,从门前山出土器物来看,丽水地区西周时期大型原始瓷罐和素面硬陶罐常见,显示出一定的本地区域特征。
而2023年发掘的云和独山土墩墓群,又填补了一个空白。
长期在安吉工作的田正标,是安吉越王陵(八亩墩)的发掘领队,他很感叹:“过去在总结浙江土墩墓分布情况时,常提及遍布全省,但内心始终存有遗憾——丽水地区此前一直没有发现土墩墓遗存。浙西南考古团队在丽水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不仅在好川文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填补了浙江土墩墓分布的区域空白。”
独山遗址南岗清表后遗迹分布
独山遗址北岗清表后遗迹
独山北岗发现了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地。M7随葬了一把青铜剑,M28发现了一把铜矛,还是燕尾的。陈明辉说,按照现在的研究,这种样式可能是东南地区自己发明的,中原不太有,后来东南地区的先民跟中原交流后,又带到了中原。但青铜器等级都不高,属于低等级贵族,肯定不是王。
M7出土青铜剑
M28出土燕尾铜矛
而门前山没有发现青铜器,出土了原始瓷罐、豆、钵等器物,显然是平民墓地,可能是平民家族墓地。
这样PK,就显示出西周时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层分化。
【5】追到8000年
门前山遗址创造了山地遗址田野考古的第一次,方法找对了,更多的第一次,才会苏醒。
在刚开放的云和县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地层“蛋糕”,有12层。
这是黄山上遗址的“楼层”。
黄山上遗址剖面图(23夏商,45崧泽,6-12跨湖桥)
之前,陈明辉发现丽水地区很多遗址找不到文化层,但是黄山上的南部破坏小,文化层堆积最厚的地方居然有4.2米。
古人给我们留了很多提示。
其中发现了崧泽文化的地层,虽然分布范围小,但是,“填补了一段空白”。陈明辉说,此前在丽水地区没有发现崧泽文化的遗存。原来,崧泽人也来过这里。
这还没结束。
看到夹炭红衣陶的时候,大家的心理活动很丰富:是跨湖桥的吗?有人想得更远:会不会是上山文化的?上山也有夹炭红衣陶。
黄山上遗址K1出土陶片
泥土淘洗过程中,发现了果核和水稻样本。经树轮校正后的碳14测年结果表明,绝对年代约为距今8200—7500年。黄山上遗址内发现跨湖桥文化遗迹,一共有13处。
至此,文化层从早到晚可分为12层。“楼层”从低到高,依次是跨湖桥文化、崧泽文化、好川文化和夏商时期(肩头弄文化)。
考古学家也没有想到,6-12楼,居然住着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
为什么大家那么兴奋?
黄山上遗址的系统发掘,将云和的人类活动从文献典籍记载的“五百年建县史”,向前大幅推进至考古实证的“八千年文化史”。
眼前,陶片稀碎,因为没发现墓葬,所以完整器很少。普通人看来,就是不好看的碎片一堆。常怀颖说,我们在库房里看到很多陶片,火候低,陶质也不太好,修复起来很艰难。但正是通过细碎的陶片,云和考古队搭建起了相对完整的文化发展框架,为同类区域的考古工作提供了示范。
从左到右同时期不同遗址的陶片对比:丽水云和黄山上(肩头弄文化)-丽水莲都岚山头(肩头弄文化)-丽水云和独山(营盘山类型)
而对于考古学而言,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此时,住在杭州萧山的跨湖桥人A先生笑而不语。
这一发现,直接将已知的跨湖桥文化分布范围,从金衢盆地延伸到了浙西南地区,平平无奇的黄山上遗址一口气坐拥五个“最”——
目前已知瓯江流域年代最早、堆积最厚、保存状态最好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同时也是跨湖桥文化分布最南部的遗址。
A先生一叹,忍不住说话:是的,你们很难想象,8000年前我们萧山跨湖桥人要去云和看老乡,真的是八千里路云和月。
住在杭州良渚文化村的跨湖桥人B先生不服:你错了,我们更远。
陈明辉在汇报PPT上打开一张地图:跨湖桥遗址分布图。
考古发现目前所知跨湖桥文化分布最北的遗址,在如今杭州良渚文化村附近,叫火叉兜遗址。而最南端,此前的记录是金衢盆地的仙居下汤遗址,如今,南界的记忆条更新了,没想到丽水也有跨湖桥人的身影。
“明辉刚分到考古所,主要在良渚工作站工作。刘斌——手机放放,轮到你了,你对明辉现在的工作满不满意?”
研讨会上,主持人方向明现场cue人环节,cue到刘斌,大家会心地鼓掌。
“8000年以来先秦文化基本摸清了底,非常不容易。良渚、跨湖桥文化早期已经到了这么远的地方,这是认识上的大进步。”刘斌说。
通过这四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原本以为没有“文化”的丽水,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跨湖桥文化、崧泽文化、好川文化,再到夏商(分为肩头弄文化和营盘山类型)、西周,从8000年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了硬核文化序列。
为啥叫“初步”,因为还有一些缺环——上山、河姆渡、马家浜阶段文化因素还没有发现。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跨湖桥文化的分布范围是很大的,上山文化有没有可能有,我们以后会往这上面去追。”
“我相信以后会有发现。”陈明辉说,如果能在丽水找到上山文化,就能大大启发我们,可能更远的地方还会有。比如福建北边有没有跨湖桥文化,有没有上山文化,“越往外面推,你就越敢大胆去想去追。”
很多专家都提到,这四年的考古工作超出了以往对这些文化分布范围的认知。
考古构建大历史。我们来回顾一下钱塘江以南考古发现构建起的文化序列: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
方向明说,从上山到跨湖桥,现在我们看起来就是to b,一般认为跨湖桥肯定受了长江中游的影响。但到了跨湖桥这个阶段,它有这么这么大的分布范围,滨海地区的余姚井头山遗址有,而且又深入到山地丘陵,说明这一拨人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就可以让我们思考很多问题,跨湖桥之后呢?
在下汤遗址,看地层堆积,跨湖桥人之后是河姆渡人来了。河姆渡人走了之后,就是好川人。这就充分证明整个区域生活没有中断,人来人往。我们就可以追溯好川人从哪里来。“有河姆渡,有跨湖桥,跨湖桥和上山晚期挨得又那么近,这是一脉相承的。尤其好川文化的区域特征又这么明显,这是从文化谱系上可以讨论的意义。”
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建议,对已辨识的文化内涵进行更精细的思辨,比如,探讨浙西南的跨湖桥文化能否分期、浙西南的崧泽时期遗存是否与环太湖核心区属同一文化,以及好川文化是否从崧泽晚期发展而来。
【6】31.5平方米,最大墓葬
8000年黄山上遗址的发现,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考古队重新回头去梳理调查材料,在显圣湾遗址也发现了跨湖桥遗存。
其实,显山湾是陈明辉最早关注的遗址,编号都是1号。
十多年前,邱长其在这个点的采集品就很集中,“因为这个点就在县城边上,比较容易采集到遗物,黄山上也在县城边上。”
城西路与复兴街交叉口东南侧,有一处低矮山冈,高差约25米。显圣湾遗址就在这座山岗上。
2022年至2024年,为配合云和县天然气供应站建设项目,同时为了了解遗址的堆积情况、性质及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云和县文物保护中心分3个季度对显圣湾遗址展开了考古发掘。
“我跑的第一个点就在这里。”陈明辉指了指,这是西北坡。
显圣湾遗址西北坡发掘区航拍
坡上有个断坎,文化层最厚的地方有1.3米。有文化层,说明它有堆积,就能知道它的年代序列。陈明辉首选这个点发掘。挖了200平方米之后,发现了5座好川文化墓葬,但是随葬品不多,等级比较低。
遗存不算丰富,但是西北坡的“戏”很足。
比如,发现了1837件石制品,其中85%都是石镞,也就是箭头,有石料、坯料、半成品、成品等石镞制作的各个阶段性产物,也发现了磨石等加工工具,可以形成完整的石镞生产流程,说明这个区域是一个专门的石镞加工作坊。
石镞
根据浙江大学教授陈虹团队对石镞最新的微痕研究结果,多数石镞用于装柄射击,狩猎林间陆生与水生动物,部分小型石镞无法装柄,推测为随葬专用。
西北坡还发现了一处石头堆积:一堆鹅卵石,摆成了一个不规则形状。
像什么
石头哪里来的?这些鹅卵石与遗址所在山体的基岩区别明显,应该取自临近的河滩。
随便放的吗?石块大小不同,摆放在同一平面上,呈东高西低的斜坡状。而且是一块块平放,并没有层层叠压。
石堆附近没有看到与之相关的遗迹,也没有发现集中分布的坯料、磨石或其他与制石相关的遗物。
什么功能?未知。但开脑洞时间到了。
方向明手绘。图片来自方向明
方向明手绘了一遍,像不像一个动物?但脑洞不是随便开的。闽北已有先例。2018年-2020年,福建浦城县龙头山遗址清理好川文化墓葬18座,就发现了类似的石塑图像。
第三场“戏”,更重要。
发掘中居然出土了绿松石镶嵌片、玉钺残片——高级。说明西北坡周围应该有更高等级墓葬。
西北坡边上,还有小山包,我们现在叫北岗,还有一个南岗,是遗址的两个制高点。
重头戏应该就在那里。
2022年8月至9月、2023年8月和2024年11月,考古队对北岗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110多个密密麻麻的柱洞。显然,这是一座大房子,有200多平方米。时间是好川文化。
刚开始的柱坑小,建的是小房子,后来,小房子废掉了,又建了大房子。两座房子叠压在一起,都属于好川文化,但年代有早晚。
这个房子似乎比较特殊。它的边上没有发现别的房子,考古队想找大规模的居住区,但没找到。孤零零这么大一座,可能有某种礼仪功能。
最重要的是,边上还发现了3座墓葬,最大一座墓葬M51面积达到了22平方米,还出土了良渚人的器物:一件刻着神兽纹的玉锥形器。另一座M49出土的花石钺,也是良渚人爱用的。
显圣湾遗址出土刻纹玉锥形器
让专家们小激动的是,M51还发现了一件日月纹玉套管。
一看日月纹,考古人小激动。在山东,同时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也出土过。居然在浙江云和发现了同款。
方向明说,大汶口文化独霸的“日乌”铭刻,以前遂昌好川墓地出了一件,但被割去了半个太阳。这次云和显圣湾所出,更为完整。所以,“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交得其道,千里同好。”
四五千年前,如果有微信群,此时,山东人会发来一个握手的表情。
显圣湾遗址出土日月纹玉管套
显圣湾遗址出土鸟形器盖
一般来说,好戏总在后头。
显圣湾遗址南岗,如今正在发掘中,为一处好川文化的高等级墓地,已经清理墓葬53座。
多,已经不是重点,关键在“最大”。
显圣湾遗址目前已经发现了5座规模达22-30平方米的大型墓葬,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分化现象,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座M65,面积有31.5平方米。
大家在“大坑”边围观。“很多人家里也就这么点大。”一位专家说。
“一开始我们觉得可能10平方米,刮着刮着,变成30平方米了。”陈明辉说。
目前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墓葬,31.5平方米
可能普通人还是没概念,这个“大”是哪种“大”?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有一个属于龙山文化的西朱封遗址,和好川文化属于同时期,最大的墓葬接近30平方米。
显圣湾打破了记录,这是目前中国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墓葬。
“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各地墓葬里之最,令人震撼。”赵辉这样说。
会不会是山大王?作为中心遗址,显圣湾如果放在中原,完全会认为它就是王墓。
除了大,让大家震撼的还有一件事。
发掘M8时,第一层陶器发现之后,考古队就觉得奇怪,这还没挖到墓底呢,怎么就“凌空”出来一层陶器?
M8上层出土器物细节
继续往下挖,挖到墓底了,居然还有一层陶器。
也就是说,随葬品居然放了两层。墓葬埋了之后,填了一层土,又放一层陶器,再填起来。
M8墓坑深度有1.65米,很深。良渚墓葬保存最好的才会有这么深,一般只是三四十厘米。
M8上层随葬品三维正视
M8下层(墓底)随葬品
陈明辉说,好川墓葬之前没有发现过这种特殊葬俗,良渚也没有发现过。但是,这在云和不是个例,发现少数墓葬都放两层随葬品。
两层如何解释?
“现在我们先不解释,因为有比较多的可能性,比如,可能是后世祭奠。先挖出来一部分,东西一放,再填回去。也可能就是放两层。”
比如,考古队发现M21放在墓口的器物,是好川最晚期的。也就是说,比第一层要晚。“这就有一种可能性,墓主的后代来了,他知道墓坑的位置,就在这个坑的范围里稍微挖了一点点,在墓口放了东西,祭奠一下。”
还有一个问题,葬具呢?
目前还没有发现棺椁,人骨也都没有保存下来。
云和的山体是风化基岩,大部分都是基岩坑里挖的墓坑,之后再填回去,所以里面夹带了大块的基岩碎块和白色基岩颗粒。砂质土壤,不利于保存人骨和有机质。像良渚的很多墓葬,虽然人骨也朽烂了,但在棺的位置能看到一条灰白色条带状痕迹,因为是黏土,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痕迹就能知道棺的样子。
“我怀疑M8没有棺椁。因为如果有棺椁,塌陷会很明显。但你看,土是平的,就不好说了。”陈明辉说。
但是,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墓葬,真的没有葬具吗?这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南岗正在发掘的两座大墓M65、M66,保存比较好,大家都希望能发现棺的残留。因为好川墓地此前就发现了明确的棺(椁),按道理这里也应该有。
常怀颖脑中出现了一连串问号。
“我就在想,30多平方米的葬具,如果没有椁木支撑,全是棺,这个葬具该怎么做?怎么往山上抬?还是在墓葬现场营建?到底是椁还是棺?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考虑。“他认为,应该既有椁也有棺。“空的地方,可能是棺,整体的东西是放在椁里的,因为有了椁,才有二层台。这需要更多精细化的发掘,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普通人可能更关注随葬品。既然墓坑这么大,随葬品一定很高级。
M8的随葬品数量多,也高级,但是,玉器只有玉锥形器、玉镶嵌片和几颗珠子,没了。所以,从玉器的种类跟数量来讲,不算特别好。
M8器物
来看看比M8随葬品等级更高的M23。
玉石器都摆放在墓葬的东南侧,组合包括石钺、玉钺、石刀、玉刀、石锛、玉锛、石镞以及玉锥形器。除了随葬品数量多之外,玉质和石质钺、刀、锛各一套,这是其他墓葬中所没有的。
南岗发掘区目前共清理墓葬53座。
而且,高等级墓葬位于岗顶,普通墓葬位于坡下,布局清晰,规划整齐,与遂昌好川墓地的文化特征一致。这说明好川时期的丽水地区已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
【7】山地里的复杂社会
之前我们提到,好川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分布于浙南、闽北、赣东地区,瓯江流域分布尤其密集。同样是用陶器代表日常活动,用墓葬表现“死后的世界”,关于生和死,浙、闽、赣好川人的表达,是一样的吗?
除了显圣湾,庆元小熊山也是一处好川文化中心遗址,年代主要集中在好川晚期,其中5座大型墓葬面积都在15-20平方米之间,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分化。高等级墓葬M7,还出土了一块有打制痕迹的叶蜡石大玉料。这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南的一处好川文化遗址,也是庆元历史上第一次先秦时期考古,其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庆元县无先秦时期遗址的空白。
没错,此处可以有广告词:庆元有香菇,还有小熊山。
叶腊石大玉料
玉钺
小熊山北距松源溪约400米。方向明说,小熊山是浙江的,但松源溪是流向闽江的。
小熊山所在的庆元地处闽江上游,位于闽浙两地交汇的核心地,和闽北地区史前文化有更深入更复杂的互动关系。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小熊山好川文化的堆积和灰坑里出的器物,70%是印纹硬陶。
“这真的是我们南山的,陶质也是一模一样。哇,那真是突破了我们的想象,南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又改变了。”在云和工作站,闽江学院教授黄运明看着小熊山的印纹硬陶,发出N次惊叹,“你不说,我以为是你们从福建搬过来的”。
“但营盘山的东西和福建又完全不一样。而福建光泽马岭墓葬出土的陶器,和(衢州)江山肩头弄又几乎一样。”
厦门大学副教授付琳说,福建浦城龙头山遗址的发现,就得益于衢州江山山崖尾遗址的发掘。“我们在闽北找到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同时与好川文化对应的文化类型。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距今4500年左右东南山地丘陵地区出现了重大的文化变革,形成了好川、石峡这样的复杂社会。”
研讨会上,戴伟以显圣湾、好川、岚山头、小熊山、龙头山5处遗址为对象,探讨了好川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他总结,在好川文化早期的墓葬里,高等级墓葬会完全使用良渚文化风格的陶器、玉器以及漆器,对良渚文化强烈模仿。但是也会放入本土的陶器,并不排斥。而低等级墓葬,只能去随葬本土陶器。“也就是说在早期的好川聚落里,上层对良渚文化是高度认可的。”
显圣湾遗址M49就是一个有意思的个案。
我们在现场看到,这个墓葬几乎是正方形的,这是本土传统。但是,墓葬里没有放任何陶器,只放了良渚文化的石钺、玉锥形器等等,完全放弃了本地器物。
但是,到了好川中晚期的墓葬,有变化了。
随葬品里,有一些代表宴饮行为的器物,比如陶鬶、陶尊等,来自于良渚文化,其中还有一部分大汶口文化因素掺杂在里面。而代表日常生活的陶器群,以豆鼎釜为主,又属于本土文化因素。
戴伟认为,好川中晚期丧葬经历了从“精致化”向“繁复化”的转变,正式确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丧葬制度体系。“饮、食二分”成为本地葬仪的核心结构。而高等级墓葬还额外随葬玉器、漆器、印纹陶等稀有资源,并配置特定的男性玉、石器组合,以彰显墓主身份。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闽浙赣交界地带,权力的重要来源是对外交流通道的控制与垄断。”戴伟说。
小熊山遗址好川文化陶罐
北京大学教授秦岭也提到了好川社会的复杂性。“虽然都叫好川文化,但是我们看到了史前社会的另一种复杂性。它有大传统,但又有尺度上的差别。”比如,不同遗址的器物组合存在显著差异,墓葬出土器物与地层中的日常用器也存在明显区别,而且,每个聚落内部的结构也不一样。
所以,好川这类山区的复杂社会,与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有非常不一样的表达,可以在方法上和最终的理论模式的提炼方面推进我们对新石器晚期文明化进程的认识。
“好川文化为大家展现了很丰富的内容,很难一下子消化,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了更大启示,就是如何去理解山地里的复杂社会。”
“我特别强调选址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卫红说,显圣湾遗址在山顶上,以往我们做区域性调查,地势较高的区域很少去调查,所以,逝者的世界要往更高的地方找一找。
“文化空白有文化,山地自有山地风。这种风,还有可能在某个时段刮向全国。”吴卫红说,百越杂处,说明这个区域的人群流动较强,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进程。
而郭伟民提到了“山民”的局限性。
从文明化进程来看,山地文明发展要晚于平原地区,其文明化进程得益于平原地区的文明体系带动、辐射,从而被卷入更大范围的文明网络。
“这里虽然有上山文化等早期考古学文化,但受自然条件限制,难以孕育出类似良渚这样的文明体系。”比如,山地地区无法发展大规模水田农业,人口承载力有限。而人是文明的最重要的因素。
此外,文化的断裂与重组是山地文明的另一重要特征,这个区域缺乏独立支撑文明连续发展的条件,所以会不断受到外来影响,与长江中下游相比,呈现出“山民”与“农民”的差异。
山里的风还在吹。
研讨会开始前,陈明辉和“二宁”琚香宁、孟凡宁特意带我们爬了一趟山。“二宁”组合是2023年新“入坑”的两个年轻人,如今,这支驻扎在山里的考古队已经有10人了。
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山顶,爬山小白已经有点小喘。
“这里所有的山头,我们都跑过了。”陈明辉云淡风轻。
站在青龙山上的视野,对面就是坝头遗址
此山叫青龙山,看起来并不特别。琚香宁打开手机,显示海拔263米,不高。望向对面的山,裸露出来的,就有坝头遗址。
爬山一路,可以看到散落的陶片。陈明辉说,从采集陶片情况看,有好川末期,也有肩头弄文化、营盘山类型(相当于夏商),以及西周,非常完整。
这座山,就是他接下来的目标——寻找先秦城址。线索,已经有了。
(部分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股票配资网-独家提供
发布于:浙江省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